本文系作者原创,授权“美国华人杂谈”独家发布。转载需征求许可,规范署名(公号名/ID/作者),违者必究
作者 | 孔捷生
全文共 3866 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美国刚过去的国殇日长周末,迪士尼真人版电影《小美人鱼》横扫北美票房,获得冠军。长周末是亲子时刻,观众近半是阖府出动观影,全家其乐融融。
电影改编自丹麦安徒生1836年创作的童话,生活在海洋世界的美人鱼跨种族爱上了王子,为了爱情毅然放弃大海和种族身份,生死不渝。很多人以为原版童话的结局是美人鱼化为泡沫,这多伤孩子的心啊,像安徒生写的吗?结局当然不是这样。
原著是美人鱼化为泡沫之后并没有消亡,她看到太阳上升,天空飞翔着很多妙曼的生灵,并告诉美人鱼,她们是天国的女儿。美人鱼要获得灵魂,需要修炼三百年,坚持做善事,功德圆满就可白日飞升,进入天堂。从海洋到陆地,这是一层脱胎换骨的蜕变,从陆地再到天国,这是塑造灵魂的真正升华,这才是安徒生所要表现的结局。
《美人鱼》童话在1989年改编成卡通电影版,结局是世俗化的大团圆。对童心而言也许比化为泡沫的悲剧为好,但远弱于安徒生原著充满隐喻象征的结尾,那对童心才是更富想象力的宫殿。
华人的文化胎记
就在《美人鱼》票房拉出长红之际,却在华人圈听到不少杂音。一部儿童电影,说好或不好本属平常,但扯到种族肤色开喷,这类华人实在很不美国。
说来说去,某一拨华人就是看不惯非裔演员海莉·贝利(Halle Bailey)饰演心目中金发白肤的爱丽儿,觉得“很毁童年”。如果放眼这些华人的故土,此种声音就更震耳欲聋。
海莉·贝利饰演的小美人鱼,图源:CNN
先不去用“种族歧视”上纲上线,我倒想说点过来人心路历程。人的审美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我的父辈那个年代,西方文明已呈强势。他们是从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黑白电影被潜移默化的,嘉宝、费雯丽、赫本、克拉克、格里高利、马龙白兰度……欧裔较具立体感的五官构成了女神男神的审美规范,一直延续到我这辈也是如此。
然而再往前追溯,华夏审美观却非如此。当自我感觉是万国来朝的中华上国,是物华天宝的礼仪之邦,足以睥睨天下。那么,来自番邦的就是非我族类的“红毛番鬼”,彼时没听过对欧裔白人形象的赞许,全是憎厌和诋毁。这种老大帝国的虚幻自恋,却被人家的强势文化碾成一地碎片。
从康梁开始,审美观已开始悄然蜕变。康有为《大同书》认为,未来应该是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天下。他称之为“银色人种”和“金色人种”。听起来好像魔幻电视剧《指环王》里精灵族的不同种群。康有为认为黄白两大部落都智力优越,银色人更卓越,金色人相去不远,两者易于同化。
这里须指出,康有为已不再有中华上国同化异邦夷狄的自我期许,而是希望黄种人被同化为血脉更高贵的白种人。而今看来此说很离奇,当时却是从华夏式种族歧视的旧观念躯壳挣脱出来的新思维,虽然甚为荒诞,但它事实上一直延续下来,至少在审美层面上。
至于另一脉审美认知,康有为的后辈就继承得更多了。《大同书》指黑人“铁面银牙,目光睒睒,至蠢极愚,望之可憎可畏”,今时今日的华人(尤其在华夏故土)仍持此看法的还真的不在少数。
不谈别人,就说自己三十多年前初来乍到,也带着既定审美范式,日子稍长才发生渐变,尤其进入职场有了非裔同事与朋友之后。日常生活是最好的教化,其实这才是真实美国,是这个多元社会本来的光谱。
丹佐·华盛顿、摩根·弗里曼、塞缪尔·L·杰克逊这三位顶级男星都演技精湛、气场十足。但在康有为那套审美范式的真传弟子那里,就第一个勉强不算“歪瓜裂枣”。自不待言,这些戴着有色眼镜的华人,也不能接受《美人鱼》的主演海莉·贝利,吐槽人家皮肤不白,头发不金、样子不好看。
海莉·贝利不漂亮?我觉得她是混合了张曼玉、舒淇、全智贤的非裔版。她活泼、天真、灵动、歌声妙曼。审美趣向素来众口难调,我也无甚兴趣去争论。但牵扯到种族就是另一性质了。而部分华人及其故土,恰恰纠结于肤色和“政治正确”上火惹痰的话题。
美人鱼凭什么就非得是金发雪肤?她是鱼族而非人类。美国偏于保守的老派家长,可能会在其他社会议题坚执己见,但就非裔演员扮演美人鱼这事,虽与他们童年记忆有出入,却并无太多异议,亦不觉得是在“毁童年”。影院里随着美人鱼的命运悲欢而感情起伏的孩子,就更无他想。
为此事怒不可遏的人当然也有,白人民族主义者、基督教国家主义者、“骄傲男孩”、“守誓者”、新纳粹、三K党……还要加上亲白仇黑的某些华人。套用鲁迅的话,他们是做稳了“模范少数民族”的一群,唯恐沦入想做“模范”而不得的凄惶境地。
连安徒生的故乡丹麦人也没觉出违和感,美人鱼爱丽儿是金发的,美国卡通版电影改成了红发,安徒生的后人也没有抗议。把白皮肤换成黑皮肤跨度太大了?就要抗议?
以我所见,美国吐槽美人鱼肤色的人甚少,因为此间种族五光十色。而吐槽肤色最多的声音是在华人故土,因为那里民族最单一,听起来少数民族多达五十几个,但满山满谷都是一个主体民族,占了九成多。如果不算排第二的壮族(这个划分一直有争议),那比例更呈碾压式。
《汉密尔顿》的启示
当初《美人鱼》真人版选角,确曾引起全球关注,毕竟美人鱼童话不属丹麦,也不属于美国,而是全人类的故事。选中非裔演员后,外间不乏对“政治正确”的嘲讽。但导演和制片曾多次声言,从来没用过“政治正确”的尺子,非要选黑人或是其他人种的演员。海莉·贝利所以脱颖而出,全凭唱演功夫俱佳,水准远超不同种族的数百名候选竞争对手。
马丁路德金希望有一天人们将以内涵而非肤色来作判断标准,这一理想正在美国一步步走向现实。来美三十多年,社会变迁发生的许多生活细节,让我明白,《美人鱼》的导演和制片所言非虚,一个“色盲”的新纪元正在到来。
记得初来乍到时租住公寓,我们两口子在谈论公寓区邻居时多用族裔标签,因为那时英语不好,也不认识人家,诸如用白人、黑人、墨西哥人来识别,好像很简明。才十岁的儿子在公寓区有个要好玩伴,我称呼为“保加利亚孩子”,儿子却不干了,抗议道:“他有名字的,叫克里斯。”
很多年后,儿子已走上社会,换了几任女朋友均非华裔。我曾问他,有结交中国来的朋友吗?儿子说,他有不少亚裔朋友,从来没有问过人家是哪里人。在儿子眼中,彼此都是美国人。
2015年首演的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旋风式获得16项托尼奖提名,并赢得其中11项。十美元钞票印着的头像就是汉密尔顿,独立战争、宪法修订、设立中央银行、开创政党制度都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部音乐剧最具时代色彩的是,舞台上三位开国先贤汉密尔顿、杰弗森、麦迪逊都由非裔和拉丁裔饰演。这是一部嘻哈风格的说唱剧,还能有比黑人更有嘻哈天分的演员吗?希望将来有,相信一定会有。
《汉密尔顿》,图源:VOX
新泽西州华人朋友的女儿去纽约看了这部音乐剧。母亲问:让黑人去演美国国父级的人物,你觉得合适吗?女儿先盛赞主角演得太有气场,旋又不解:“为什么这样问?”父母一辈的种族肤色观念在新生代那里完全稀释了。
有意思的是《汉密尔顿》首演那年,白宫里的总统是奥巴马。尴尬的是次年就换成川普,他推行反移民、颁发“禁穆令”,建边境墙的右翼民粹主义。而《汉密尔顿》的编剧、作曲、主演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是波多黎各裔移民。他说:“如果让川普来看《汉密尔顿》,一定会很有趣。当他发现独立战争最伟大的领袖之一、金融体系的创立者都是移民的时候,我真想看看他的反应。”
他看到川普的反应了,却是在推特上。彭斯到百老汇剧场看了演出,落幕时非裔演员Dixon代表剧组向彭斯致词:“希望您能听我们说完。我们——先生——‘我们’是多元化的美国人,现在却深感忧虑。我们担心新一届政府将不会保护我们、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父母,不会维护我们不可剥夺的权利。我们衷心希望这次表演能够启发您捍卫美国的价值观,并且为了‘我们所有人’的利益而工作。”
彭斯微笑着退场,但川普非常愤怒,发推指责剧组“粗鲁的骚扰行为”,并要求道歉。Dixon在推特上回复:“先生,对话并不是骚扰。很感激彭斯先生能停下来听我说。”米兰达则说:“美国政治上一直都有像川普这样把仇外情绪变现的角色”,又说:“他不是底层民众的英雄。”
川普指责剧组的推文截图
汉密尔顿本人就是巴勒比地区移民,是被收养的白人弃儿,却成为开国元勋。他的一生正是美国梦的诠释。
和《美人鱼》选角的“色盲”择优筛选不同,米兰达为《汉密尔顿》选角是刻意让“我们的演员阵容看起来更像美国现在的样子。”这可印证刚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致词的副总统哈里斯所言:“当我们的军队充分反映美国人民的面貌时,它是最强大的。”
西点军校本届毕业生23%是女性,34%是少数族裔。这就是美国,这才是美国。
再来听听1989年动画版《美人鱼》为主角配音的裘蒂·班森(Jodi Benson)怎么说,她对真人版电影选角赞许有加:“时代已经变了,人也变了,文化也变了。大家重视的、在意的事情,都变了。电影也需要顺应这些变化,电影人不能对于身边发生的变化置之不理。”
《美人鱼》在国殇日献演的巨大成功,正反映了美国社会深刻的变化。美人鱼没有化为泡沫,也没落入大团圆俗套,从这个意义上,她真的升上天国了。这恰恰是安徒生的希冀,在他那个年代,只能寄托于童话想象,而在今日美国正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