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骗局,Kaiser来电:如何识破假冒的“官方客服电话”?

images

本文系作者原创,授权“美国华人杂谈”独家发布。转载需征求许可,规范署名(公号名/ID/作者),违者必究

作者 | 夸克拉

 

今年年初,中国演员王星被骗至泰缅边境的诈骗园区一事引发广泛关注。相比前几年,大家对“电信诈骗”及“杀猪盘”等词想必已不再陌生。随着热点事件的曝光和公众意识的提升,国内民众对杀猪盘的警惕性有所增强,通过亲友间的交流也建立起一定的防诈意识。然而,在海外,华人移民群体面临的电信诈骗攻击频率却在不断攀升,且因处于异国他乡所带来的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对当地系统的陌生等因素,使这一群体呈现出特殊的脆弱性。

 

在美国各个华人社区,年初都出现了多起“祈福党”骗局。2025年1月初,旧金山警方针对“祈福骗局”发布警示通告,该骗局已经导致至少7名老年人受害,窃取了超过374000美元的现金和财物。

 

3月27日,旧金山警察局(SFPD)又发布公告警告华人社区,警惕针对华人的身份盗用诈骗:“受害者表示有不法分子冒充本地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联邦雇员,甚至自称是来自中国各城市的警察进行诈骗。”

 

640
这份公告有提供包括中文在内的数十种语言的自动翻译选择。图源:sanfranciscopolice.org网页截图

 

电信诈骗背后往往是诈骗人员在跨国运作。执法机构在处理跨国犯罪方面的固有困难,以及对多语种案件的处理能力有限,使得官方防范措施难以跟上诈骗手法的快速演变。更为关键的是,诈骗分子精准把握了移民群体“做良好公民”的心理弱点,常以“你已违法”或“你的身份有问题”等恐吓手段制造紧张感,使受害者在惊慌中失去判断力。这种利用移民群体渴望遵纪守法、不惹麻烦的心态进行的诈骗,往往是骗局“奏效”的关键。尤其是在社会成功营造“好移民”与“坏移民”二元对立的排外叙事下,这种对“不合规”的恐惧被放大,并成为诈骗分子手中的利器。

 

瞄准华人弱势群体,冒充官方

 

文化适配是骗局成功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移民密集区域,比如加州。根据旧金山地检署的公告,祈福骗局主要针对华裔单语社区女性,犯罪者声称能解除诅咒、治愈疾病,并要求受害者将现金或贵重物品放入一个布袋接受“祈福”,并告诉受害者稍后打开布袋以使祈福生效,结果自然是财物早已不见踪影。尽管这种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骗局听起来老套,但由于其巧妙融入特定文化元素,仍然能使不少人轻信受骗。根据旧金山警方的通报,这种诈骗案件从2024年11月开始,已经持续到2025年1月,受害者主要是60多岁至70多岁的老年人地检署已提供双语材料供社区成员参考:

 

sfdistrictattorney.org/victim-services/blessing-scams-information/

 

冒充官方机构是另一种常见的诈骗手法。在小红书平台上搜索医疗机构凯泽(Kaiser Permanente)时,弹出的首个关联词竟然是“诈骗电话”。平台上有大量用户分享的亲身经历帖子,通过这些用户提供的截图可以看到,这类诈骗电话在来电显示栏会显示“Kaiser Permanente”的名称,让用户误认为是医疗机构的官方来电,从而增加了诈骗的可信度。

 

640 (2)

640 (3)
小红书截图

 

无独有偶,另一个医疗机构联合健保(United Healthcare)也出现了类似的骗局。

 

640 (4)
小红书截图

 

有小红书用户总结称这是专门“针对华人”的电话诈骗。骗子通常谎称有人盗用你的身份申请保险,并已产生高额医疗费用,以此诱导受害者上当。许多受害者表示,如果用中文接听,骗子会继续行骗,而使用英文回应,则有可能被挂断。进一步印证了骗局的精准针对性。

 

辟谣吧就此事分别联系了凯泽(Kaiser Permanente)北加部门和联合健保(United Healthcare),询问他们是否已关注到这一诈骗问题,并是否针对专门面向华语群体的骗局制定了特别应对策略,同时要求提供相关资源。

 

联合健保未对此作出回应,而凯泽北加州部门仅就诈骗本身作出回复,并未针对骗局可能特别锁定中文使用者的情况发表意见。凯泽方面表示:

 

“我们了解到北加的一些会员和患者接到可疑电话,对方试图套取他们的个人财务信息。虽然此类骗局并非凯泽医疗集团所独有,但我们还是要提醒接到此类可疑电话的任何人不要在电话中透露个人、财务或医疗信息。凯泽医疗集团不会出于商业目的出售或提供会员的个人、财务或医疗信息。”

 

此外,该部门提供了凯泽官方关于电话和邮件诈骗的页面,以及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关于诈骗的页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页面仅提供英语和西班牙语版本,并未涵盖中文等其他语言。

 

旧金山警局表示,诈骗者通常使用伪造的来电显示,让电话看起来像是来自医疗机构。当受害者接听电话后,假冒保险理赔部门的骗子会询问对方是否曾在中国接受过手术。若受害者否认,骗子便声称其个人信息(如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住址等)已被盗用并用于提交虚假理赔申请。随后,电话被转接给另一名骗子,对方自称是中国某城市的警察,称要为受害者的“被盗身份”立案调查。部分案件中,骗子甚至在视频通话中穿着中国警察制服,背景仿造中国公安局的办公室。他们要求受害者下载Signal、Skype等通讯软件,以文字、语音或视频进一步交流所谓的“案件”。

 

在美华人该如何识别各种骗局

 

旧金山警察局提醒社区成员保护个人敏感信息,并保持警惕。重点提醒:官方机构绝不会通过电话索要个人信息或金钱,任何要求转账的电话均一律可判定为诈骗。受害者前往旧金山辖区警察局保安,或可拨打415-553-0123请求警察上门记录案件;粤语报案热线:415-553-9212或1-855-737-3847;匿名举报热线:415-575-4444;短信举报:发送信息至TIP411,并在消息开头输入“SFPD”。

 

针对冒充医疗机构的骗局,小红书用户“Jo is taking Zzzzzz”指出:

 

  • 保险公司或医疗机构不会直接向你索要未授权的医疗账单费用。申请保险需多层身份验证,未经本人同意基本不可能成功(冒用你的名字)。即使极少数情况发生身份盗用,也无需你承担任何费用。
  • 如遇身份盗用,可联系保险公司的申诉部门(Appeal Department)申诉所有未曾使用的医疗项目。可靠的联系方式可在保险卡或官网查找,务必核对官方渠道,不要轻信骗子提供的号码。
  • 核对EOB(Explanation of Benefits)文件。这是保险公司提供的医疗费用说明,列明就诊时间、内容和地点。若未收到相关信件,需要提高警惕。

 

除了冒充医疗机构,常见的诈骗手法还包括冒充政府部门,如联邦调查局(FBI)、美国邮政局(USPS),或银行、交通及公共服务部门(如过桥费等)。骗子通常会声称你欠费了,并要求你点击链接输入信用卡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遇到此类情况,不要点击链接,不要输入卡号。如果不慎输入卡号,请立即联系银行锁卡,以避免进一步损失。

 

640 (5)
诈骗短信示例。图源:USA Today

 

冒充FBI特工或其他政府机构官员的正是利用机构的权威性来制造紧急感和恐惧感。诈骗者通常伪装成政府职员,通过伪造来电显示向受害者勒索现金或黄金。受害者通常被要求通过汇款、预付卡或加密货币等方式支付费用。

 

2023年,FBI接到超过14000起此类诈骗举报,损失超过3.94亿美元。老年人是主要受害群体,占据了大部分损失。如果你收到类似的电话或邮件,务必保持警惕,直接联系FBI确认是否为官方人员,或者访问FBI网站获取更多信息。

 

另外,FBI强调,联邦机构不会通过电话或邮件威胁逮捕或要求付款,遇到此类情况应立即挂断并向执法部门报告。

 

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公告则指出:即使你确实欠款,真正的政府官员也不会通过电话威胁要逮捕你、冻结你的账户或没收你的财产。永远不要向要求你通过礼品卡、加密货币或电汇支付款项的人支付。任何这样要求的都是诈骗者。并且,不要相信来电显示。诈骗者使用技术伪造来电号码。不要回拨来电显示或语音邮件中的电话号码。 如果你怀疑该电话或邮件是真实的,请与FBI核实

 

如果你遭遇诈骗,请在ReportFraud.ftc.gov网站上举报,你的信息会帮助调查人员打击这些犯罪行为。

 

还有一些网友总结的快速甄别针对中文用户电诈的方法,属于民间智慧:

  • 政府部门通常不会通过电话联系,而是会通过纸质信件通知。
  • 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等如果有重要事项联系,但你未能接听,他们一般会留下语音口信。所以可以放心拒接陌生电话。
  • 在下班时间接到官方电话,99%是骗子。
  • 接通电话后有答录机的“哔——”一声,很可能是预测拨号机。预测拨号器是一种自动拨号系统,会拨打大量电话并在有空闲客服时才转接。如果接通后有停顿和哔/嘟/点击声,就是预测拨号器的特征。

 

结语:

 

尽管针对中文使用者的电信诈骗主要以中文进行,但诈骗集团正在拓展多语种作案能力。据朝日新闻报道,今年2月,一名16岁的日本青少年从缅甸诈骗集团中被解救,他曾被迫冒充警察,参与针对八名日本人的电话诈骗活动。在随后的一场大规模营救行动中,来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菲律宾、中国和巴西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人获救。路透社3月中旬的报道显示,尽管多国已联手数周打击诈骗团伙,泰缅边境的诈骗园区仍有高达十万人在运作。据联合国估计,这些诈骗集团每年创造约十亿美元的非法收入。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在当前政府日益收紧的移民政策和反移民情绪高涨的政治环境大背景下,问题正变得复杂。美国政府裁撤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决定雪上加霜,尽管该部门专注对外事务,普通美国公民可能对其了解有限,但USAID却是少数积极投入资金,与打击诈骗园区组织开展合作的欧美机构之一。在跨国犯罪集团不断扩张的当下,无论是人口贩运还是电信诈骗,我们可以预见这类犯罪行为都将继续增长。

 

在科技日新月异、诈骗手段不断更新的现实前,防范电信诈骗需要我们共同的警觉和努力,特别是在移民社区中。保持与社区的联系,通过了解常见的诈骗模式,提高甄别不合常理来电或信息的能力,以及了解本地法律和制度,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我们应养成不轻易透露个人敏感信息的习惯,增强数据安全意识,必要时向官方求证并报告可疑行为。更长远来看,我们还需持续推动多语言服务的倡议,填补语言和信息差距,从根本上减少骗局得以实施的可能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