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原创,授权“美国华人杂谈”独家发布。转载需征求许可,规范署名(公号名/ID/作者),违者必究
当川普在“解放日”宣告新一轮全球关税计划时,一个早已成形的图景也随之浮现——一个更依赖直觉、更排斥异议、更加忠诚团结的总统班子,正将美国引入一个充满争论的贸易政策新阶段。而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这位《2025计划》自由贸易章节的主笔人,无疑是推动全球关税战的关键人物。他的理念与行事风格,深深烙印在这场风暴之中。
仓促决策:三小时定乾坤
川普第二任期甫一开启,白宫经济团队便接到了一个棘手的任务:全面梳理全球数十个国家对美国的关税政策,重新评估贸易关系,以兑现他竞选时反复承诺的“对等贸易”。这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牵涉到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塑。
据《华盛顿邮报》援引三位直接参与此事的知情人士消息,在数周的跨部门合作后,多个联邦机构的工作人员最终整理出一份详细报告,涵盖各国关税水平、贸易逆差数据与美国出口规模,并据此提出了多项政策选项供白宫审议。
其中两位消息人士特别指出,川普最终拍板采用的方案简单得令人意外:以美国对某国的贸易逆差规模及其出口总额占比,粗略计算报复性关税。对此,《华尔街日报》评论称,这种方法被经济学家斥为“缺乏依据”,却与纳瓦罗早年在川普第一任期内提出的“对称报复模型”如出一辙。
2025年4月3日,川普在白宫玫瑰园郑重宣布这一政策,全球市场应声剧震。次日华尔街三大股指齐齐下挫,跌幅均超3%,多个贸易伙伴国紧急发表强硬声明。经济学家、企业家纷纷警告,此举可能点燃新一轮全球贸易战。然而,川普不为所动。
更令人吃惊的是决策过程的迅猛。《纽约时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白宫高级幕僚直到4月1日深夜才完成方案审定,川普则在4月2日下午1点才做出最后决定。仅仅三小时后,记者们便在玫瑰园听到了总统的正式宣布。支持者赞其“雷厉风行”,批评者却质疑这“近乎儿戏”的速度暴露了程序正义的缺失。
这一切,无不折射出川普在第二任期中的行事风格:一是他愈发倾向于凭直觉行事,即使这意味着无视制度性审议与多方平衡;二是他正在构建一个高度集中、几乎完全听命于他个人意志的高级顾问团队,从而绕开反对声音,推进个人风格色彩极浓的政策议程。
与历届政府通常依赖专家委员会、跨部门协商、企业听证会等多层级程序不同,川普政府此次采取了非常规路径。他动用总统赋予的紧急行政权力推动关税调整,绕开国会审议机制,压缩政策成形时间,并且限制相关利益团体的干预渠道,极大地提高了政策推进效率,也引发了对民主程序被削弱的担忧。
白宫顾问私下表示,川普对这一政策“志在必行”。在面对媒体与市场的批评时,他表现得极为坚定,几乎毫不犹豫地坚持己见。他在私下和公开场合多次强调,“关税”是美国重建工业、收回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核心武器。甚至有白宫内部人士透露,川普曾称“关税”是“英语字典中最美丽的词汇”。
决策机制的转向:从权力制衡到绝对忠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白宫高级顾问对《政治报》(Politico)总结道:“现在的川普已经完全不再顾及外界反应。他认为只有一个声音值得听——就是他自己。”这不仅是他兑现承诺的执念,更透露出第二任期的两大特征:决策高度集中于个人意志,顾问团队则成为忠诚的执行者。
在第一任期内,川普在推行关税政策时还受到一定程度的内部制衡。《华盛顿邮报》回顾,当时的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加里·科恩(Gary Cohn)和财政部长史蒂文·姆努钦(Steven Mnuchin)等建制派曾多次试图通过技术性论证和政策博弈来缓解或拖延激进举措,力图保持国际经贸秩序的相对稳定。这一时期的白宫内部充满了政策分歧与人事纷争,顾问之间时常爆发激烈争吵,甚至出现文件泄露与匿名投书等“内斗”戏码。
但如今,这一切都已改变。
此次关税政策的核心会议,出席者几乎全部为川普的坚定支持者,且在理念上与他高度一致。其中包括彼得·纳瓦罗(川普的高级贸易顾问)、新任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副幕僚长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以及副总统JD·万斯。长期担任川普竞选顾问的苏西·怀尔斯(Susie Wiles)也以幕僚长身份参与了会议,唯独哈塞特缺席了最终的审议。
《纽约邮报》引述前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评论:“这群人都是川普的死忠。川普再也不想听到反对的声音。”
彭博社报道,会议气氛异常和谐。纳瓦罗继续扮演最强硬的“鹰派”角色,主张进一步扩大对关键国家的关税打击范围。而米勒和万斯则频频表态,强调应尊重总统的直觉。多名与会人员透露,政策路径早已在川普心中成形,与会人更多起到支持与执行的作用。
纳瓦罗:从虚构顾问与政策推手
川普的贸易政策,很大程度上是纳瓦罗理念的延续。他信奉“贸易逆差即失败,关税是灵丹”的信条,主张以强硬手段重塑供应链,反对多边主义。
纳瓦罗入阁的过程也比较狗血。《国会山报》披露,川普2016年参选的时候急需经济智囊,女婿库什纳奉命物色人选,他在亚马逊上搜索经济学书籍 ,被《因大国而死》的标题吸引,遂联系作者纳瓦罗。这段经历听起来肯定都会让你联想到“草台班子”,但纳瓦罗确实因此飞黄腾达。
但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样一位“政策设计师”的学术基础并不牢固。《纽约时报》2019年报道,纳瓦罗在多本著作中频频引用一位名叫“罗恩·瓦拉”(Ron Vara)的贸易顾问的观点。如“吃中国菜的人一定是疯子”。但此人并不存在,而是纳瓦罗用自己姓氏字母重组捏造的笔名。
这一丑闻不仅暴露其学术诚信问题,也让人窥见其政策风格:用“专家”包装直觉,用夸张修辞掩盖数据短板。
纳瓦罗的崛起,不是因为他观点深邃,而是他足够“川普化”。在这个政府中,逻辑不是第一要义,服从才是。他不是政策设计者,更像是川普意志的“传声筒”,负责将总统的直觉转化为政策蓝图。
比如,《华盛顿邮报》报道,他主笔的“2025项目”第26章《平等贸易》声称,美国长期被世贸组织(WTO)“最惠国待遇”规则“剥削”,导致贸易逆差拉低经济增速,并让农民和工人处于劣势。尽管新关税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震荡,川普本人依然毫无动摇。他将其视为美国“经济独立”的关键一步,也是其政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瓦罗在4月6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说,对于小投资者来说,股票不卖就等于没有赔钱,所以不需要惊慌失措。听到这话的人一脸黑人问号???
“政策的敌人”马斯克:一个被排除的全球化信徒
并非所有人都买账。马斯克对这一政策公开表达反对。他主张美欧应推进“零关税, 零补贴的贸易自由体系”,推动更自由的市场环境, 强调美国竞争力应建立在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上,而非关起门来搞保护主义。
他在社交平台上讽刺纳瓦罗的哈佛博士头衔“反而会让人更狂妄。”并直言纳瓦罗的关税主张“毫无道理”。
由于关税政策引发市场恐慌,马斯克个人财富一夜之间缩水110亿美元。在意大利参加右翼联盟大会时,他再次强调美欧之间应建立自由贸易区,促进人、货、资本的自由流动,并称“这个建议,我已经推荐给总统”。
面对这些批评,纳瓦罗回应称:“我和马斯克并没有私人恩怨。他有X平台,他有麦克风,他说什么我无所谓。”他进一步强调,美国贸易体系长期处于不公正地位,“国际规则根本不是公平制定的,而是为别人占我们便宜而设的。”
白宫发言人也强调,此举意在“保护美国汽车产业不被外来冲击摧毁”。但包括波士顿大学金融学教授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在内的多位学者警告,若全球主要经济体对美关税反制升级,将可能引发全面经济衰退。威廉姆斯对《福克斯》指出:“无论是特斯拉还是福特,在经济低迷中都会遭遇销量腰斩的命运。”他称这项政策是“一个高风险的政治赌注”,因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未必会接受这种赤裸裸的不对等安排”。
没有外交的谈判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项关税战几乎抛弃了外交沟通。《金融时报》报道,白宫不再提前知会盟友,而是通过公开声明和“让步清单”单方面施压。这种做法不仅动摇了国际信任,也挑战了战后多边贸易体系的根基。《外交事务》评论,外交人士忧心,美国正从“规则制定者”变为“规则破坏者”,他国可能加速减少对美依赖,长远损害美国的地缘利益。
川普政府第二任期的贸易政策,已远不止于关税本身。它是对整个国家治理逻辑的重塑,它以忠诚为基石,以对抗为手段,以孤立为姿态,无需专家共识或外交斡旋,仅凭强人意志驱动。短期看,它雷霆万钧;长远看,隐患重重。
未来的代价尚待显现。但眼下,美国已迈入一个用关税定义未来的时代。这一定义,源自一个愈发封闭、直觉主导的核心圈层,而纳瓦罗,正是其中最刺眼的一抹色彩。